砚。
七八个文书,站在前方,手里拿着书册,开始诵读郑侯爷的“生平事迹”。
一开始,
这些专业和业余以及刚从业的说书先生们还有些懵,
但很快,
他们就意识到了什么,
开始奋笔疾书记录。
这个年代,会耍嘴皮子的,能在江湖上混一口饭吃的,就没脑子不灵光的。
而且,这些人多半是识字儿的。
说书先生不识字,怎么去看本子?
白事先生不识字,怎么帮人写挽联?
没人知道的是,
一道帘子之后,
郑侯爷坐在太师椅上,正在喝着茶。
舆论宣传口岸,
是郑侯爷很看重的地方。
其实,就算是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让自己的故事可以传扬出去,终归,是很爽的。
光这一条,已经符合魔王行事准则的根本了。
更别说,还能够在民间去完善和丰满自己的人设。
镇北侯府是百年底蕴,
李梁亭就算坐在那里不动,依旧可以吃着老本。
平西侯府,才刚刚建立,作为侯一代,郑侯爷需要去做的事儿,真的很多。
文书们将平西侯从民夫营立功再到封侯的这几年功勋战绩全都讲述了一遍。
虽然,这些事迹在民间早就不是秘密。
尤其是对于这些说书先生们而言,茶馆酒肆里,这几年最火的,就是郑侯爷的故事。
但大家聚集在这里,坐下来,从头到尾地被再度灌输一遍后,
饶是他们中绝大部分已经发须发白了,
却也难免心潮澎湃。
不用渲染,不用增添,不用夸张,
原原本本地陈述,
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