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其实,在科举时代,对高官和皇族也有优势,不仅子弟可以上比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荫直接进入仕途。但是,由于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个时代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不从考试做官的官员,会被认为没有本事。花钱买官的捐班自不必说,被人看不起。而从门荫进入仕途的人,也往往被人视为纨绔子弟,同样为人轻视。风气所及,即便是皇帝,也不大看得起这样的人,所以,门荫出来的人,升迁也难。在这种情景下,即使高官子弟,只要有心走仕途,往往得走科举之路,真刀实枪考上。有人研究,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能够保证大约有半数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绅和平民,另一半,多是官宦子弟。
现在中国的问题,首先是在于长期以来,国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选官制度,高考制度一度成为变相的科举,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干部选拔依然有另外的途径,没有文化的工农干部甚至还有晋升方面的优势。即使在大学考试,高官子弟也曾有推荐入学的另外途径,使得高考的公平性大大折扣。在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以后,虽然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不仅这种考试还不是国家统一考试,而且进入公务员队伍仍然存在其他途径。改革后对进入公务员队伍实行的学历限制,随着‘五大’毕业生,也就是电大、职大、函大、夜大、自考这些毕业生的出现,很快就形同虚设。而对于海外留学生却特别的优势,由于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干部子弟可以通过花钱出国去留学,混一个学位,就可以回来享受优惠。现在新生的官二代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直接进入仕途,趁父辈尚在任上的时候,尽可能快的晋升到一定高度。这些抢官的官二代就形成了今天大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其次,由于官本位的缘故,在任官员掌握了社会上最多的资源,而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国,无论官员本身是否参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弟,无论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