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行政构架。大量吏员包括馨士馆业士被派遣北上,就任临时职务屯田校尉,负责组织生民越冬以及来年的开垦生产。
这也是对人才的一项考验,而且未来沈哲子打算将之作为一项定制,不入基层,不许大郡。甚至就连早年事从权宜分授众将兼领的太守职务,沈哲子都打算次第收回,以不同级别的军府、都督区授之,让将领们更加专注于军事。
商贾们对于淮南各项产业的接手热情之大,也超乎了沈哲子的想象。甚至于就连乏甚技术含量的沤麻池,都引起一些中小财力的商户哄抢,甚至价格之高,已经远超实际的产能价值。
沈哲子当仁不让自认为这是时人对他的信心高企不下,毕竟过往一系列事迹表明,只要跟随于梁公身后,便不愁大获实利。
当然更深层次还在于,今年的军事行动大获全胜,已经证明都督府有绝对的实力保证投资环境的安全。而淮南产业的分售仅仅只是一个起点,利润高低与否还在其次,能够以淮南为跳板进望中原,那才是真正盛大的分享。
毕竟,眼下江东的豪富还仅仅只是建立在过往闭塞环境下数代乃至十数代人的漫长积累,大量沉淀财富被搅动起来浮于市面上,因此才造成了如此的繁华。但是讲到真正的底蕴,如今的江东较之中原还是差了太远,这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
而沈哲子一路高歌猛进,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必将成为南人跃入中原的最强前锋。能够在中原站稳脚跟,这是任何顽固自守的江东门户都不会拒绝的,所得不仅仅只是当下,更是长久。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沈哲子也不愿意将江东人、物大量调集北上,他还是希望能够对江东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开发。但眼下人、物的匮乏,令他不能南北兼顾。
对比以论,北方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像是淮南军仅仅之攻破了邺城,便所获百数万生民。至于其他地方,人口分布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