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帮助,一切还要靠他。
钱粮财物的直接犒赏,哪怕沈哲子也没有办法满足,摆在眼前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是用土地犒赏。因功授田,既能够解决大功难赏的问题,也能快速组织恢复生产,可谓一举数得,而且淮南都督府很早便有关于甲功授田的讨论。
但沈哲子在考虑良久之后,仍然不打算因为一时短利而放弃长远的潜力。今次战事中,单单在河北便得到百万生民,而河洛之间虽然残破,在经过仔细搜索整顿之后,获得二三十万生民不是多困难的事情。
这么多的人口所得,一旦能够完全消化下来,使之归于屯垦,几年之后所获得的潜力之大简直难以估量!如果因于一时之困,放弃对这些人口和土地的掌控,那么未来再想有所集中,便会面对极大的困难和阻挠。
所以甲功授田这一政策,沈哲子初期打算只开放一万人左右的规模,而且主要集中在河洛区域。
如此一来,能够对士卒们形成一种激励,而这些得到授田的士卒们反过头来又会成为沈哲子最忠实的拥趸,快速恢复河洛地区的生产,以便于沈哲子能更快移镇洛阳,策划新一轮的北伐。
至于其他军功方面的缺口,沈哲子打算推行一个“退甲还屯”的政令,即就是号召一部分年老、伤病的在功士卒归籍入屯。
这一项政令,并不是卸磨杀驴,一方面的确是要对一线作战部队进行一次换血,补充更多的青壮精锐,另一方面也是申明一下都督府对于退伍老卒的安置态度。
这些老卒们战斗力虽然有所下滑,但是那种对组织的服从性和作战经验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任由他们卸甲归土务农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未来有百数万生民将要入屯,各种级别的组织人才缺口都非常大,这些老卒正好可以才尽其用。或许他们在知识层面达不到要求,但是忠诚和组织性都是有保障的。由他们管理乡屯,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