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
“驸马来啦!”
当沈哲子行入偏院的时候,分散在院内的世家子们纷纷抬头打招呼,但也有更多人还在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沈哲子一路微笑颔首回应众人,他行至一座竹楼里,当即便有一股浓烈的油墨味道扑面而来。竹楼里聚集了十几人,有的在裁纸,有的在调墨,有的则在摆弄雕版。
“这墨印技艺怎么样?”
沈哲子行入进来,开口问道。
这时候,那些各自沉浸在自己事情中的年轻人们才察觉到驸马的到来。刘超的儿子刘讷放下手中的雕版,站起来笑语道:“木牍蘸墨,万言顷刻拓成,此法实在大善,凭此可让义理广播,民智普开,知礼而明义,若能广行于世,可谓圣功!”
其他人也都纷纷开言,所论与刘讷大同小异。
沈哲子闻言后便笑笑,却并不多说,只是在楼内游逛着欣赏众人的成果。
印刷术的技术其实谈不上多巧妙,哪怕是寻常顽童,看别人做过一次也能学会。最重要的还是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产业链,如果没有外部的配合,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画饼。
比如雕版、用墨、纸张等各种材料的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纸,在时下纸张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成为寻常消耗品的程度。在吴中,得益于沈哲子这几年的大力发展,造纸产业可谓蓬勃一时,纸张已经成为吴中输出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
但是在别的地方,纸张的普及却并不乐观。尤其是江北频频战乱动荡,珍贵的生产力用来耕织尚且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造纸中去。况且技术上也完全不及吴中纯熟先进,成本仍是高企不下。就算有吴中输入,但是珍贵的运力也不可能浪费太多在并非必需品的纸张上。
这些客观条件,都限制着印刷术的发展。这让印刷术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沦为宗教扩散其理论和影响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