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剿匪患。
说是捉捻子可能不太好听,但其实李公爷打算干的,是和为欧洲人捉黑奴的黑人酋长干的一样的活。
当然,大明不是欧洲奴隶主,像牲口一样挑选奴隶。
鞭子棍子无所谓,甚至必要的杀戮也可以接受。
但如果淮军敢虐待同胞,大明的铁拳可不是开玩笑的。
唐国公府刚刚开府,各种花费用度极多,李公爷也缺钱了。
以前靠粥棚吸引灾民还是太慢了,为了获得更多明援,李鸿章打算亲自上阵捉捻子去卖。
乱世就是如此,人命飘摇如纸,但比起历史上泛黄区百姓的苦难,如今被转手贩卖去大明,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誓师大会之后,李公爷的捕捻队还没开拔,他就遇到了当头棒喝。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淮军是什么情况李鸿章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这是一支山头林立,依靠宗族、师生、门第、血缘、同乡等等关系扭和在一起的部队。
而维系这些山头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散架的,一方面是李鸿章的个人威望,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利益。
这样的军队自然没有什么理想信念,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个军商复合体,里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部队经商哪有好的?
但不经商是不可能的,李公爷自己就带头经商,是最大的劳工贩子和明货代理商。
所以淮军混点,乱点,李公爷也都认了,毕竟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命根子。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条命根子居然已经烂到了这般地步!
大军开拔之前,李鸿章差心腹下去对全军点验,点验了三次,每次报上来的人数都大为不同。
最后他亲自带队,一个营头一个去点,结果惊出一身冷汗。
纸面上,如今淮军共有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