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运行之后,电报便已经取代了烽火台、飞鸽传书等传统形式,成为传递军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
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
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
也得益于这条越洋电缆的失灵,才使得北美大陆与英国本土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让朱富贵占了不少便宜。
按照原本的历史,美国人结束内战之后次年,也就是1866年,修复了穿越大西洋的电缆,恢复了北美与欧洲的电报通讯。
但在这个时代,跨大西洋电缆的修复似乎遥遥无期。
与之相比,晚清的电报发展很晚。
“电线兴自泰西,无论水陆程途千万里,音信瞬息可通,实于军情商务大有裨益。即如法国之于越南,俄国之于珲春,日本之于朝鲜,皆设电线。盖有事呼应灵捷,无事可便商贾,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码头,彼族无不谋占设电线。”
这段左宗棠的话中,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
左、李、张等人后来努力架设了许多电报线路,不过为之晚矣,这些电报最后变成了民国各个大帅、总督们通电全国的表演舞台。
对于大明来说,有线电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也是个新鲜事物。
朱富贵作为后世人,一开始就奔着无线电报去了,完全忘记了这茬事。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不想交高额的文化值罚款,朱富贵在平台上只能买到业余无线电台。
如单价在一两万元的【elecraft kx3 便携式短波电台】,使用非常方便,能在城市和野外分别切换uhf和vhf频段。
短波通信也完全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各种电器杂波的干扰。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