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边把翻译词典递给了我,然后指了书中的一行字,示意我照着这段翻译看看。
当我细细对比过词典之后我才发现这一段写的什么。
原来,早在公元八百多年的时候,印度的一个叫勃利的苦行僧来到中国,也就是当时的唐朝,神武圣文黄帝贞元十八年,由于当时佛学大兴,这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之后受到了圣文黄帝的隆重款待。
勃利一身佛学高深,却偏偏又对中国的古医术十分感兴趣。
圣文黄帝见此很是大方地让勃利跟在了当时一位太医的旁边,让他见识见识中国的医术。
勃利跟了太医两个月,最后回到了印度。
回到印度之后,勃利把去中国的所见所闻都给记载了下来,尤其是对中国的医术更是赞叹有加。
其中,在这一段丝毫不加掩饰的赞美之词中,勃利提到了一段:在为一位不来天葵(月经)的大臣之女治病时,柳太医说这名女子出现了“阴逆”的症状,身体全都发育成熟,只有生孩子那一套器官出现了“返童”现象……实在很难想象,柳太医最后没有给这名女子开任何方子,反而是让她找一个有“阳违”症状的男子结合……两个月的时间,那名女子跟一位穷苦书生结了大喜,新婚之夜,女子竟然来了天葵。柳太医说,这是中医的阴阳论断诊法,噢,太伟大了……
看完这一段,我的心头既是了然又是不解。
很显然,根据这段话来说,这个大臣的女儿症状跟刘初阳是一样的,这就证明,这种被勃利称之为“阴逆”的病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出现过。
而让我疑惑的是,这个所谓的“阴逆”到底是个什么病,还有,关于这个治疗“阴逆”的方法,勃利讲到的是,柳太医并没有给这名女子开任何药,而是让她跟一名“阳违”的男子结合……
这怎么越说越玄乎了?
我不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