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技术》,那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最顶级的三大期刊之一,由美国人主导。其发表的论,是环境科学领域sci影响因子最高的。
姚教授能够在香江这一亩三分地,于各种开发环评听证会说啥是啥,并且让各界人士信服、无法反抗,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是香江本领域教授,发表est最多的,自然也权威了。
而且,这位来自某发展基金的丹尼尔斯.罗本先生,也算是姚教授的半个贵人了。
他们为了让姚教授这张牌更好打,最近几年可是不惜成本给他结交高层,想办法让他在est编委会和某几个得过本领域顶级学术奖项的常任审稿人那儿多露脸。
露脸露得多了之后,姚教授也得到了一两次双盲交叉审稿的审稿人机会——理论,一家顶级学术期刊只要发表过你的论,有可能找你审稿、评审未来其他人的论是否合格,因为期刊编委会的专家也不是什么都懂的,术业有专攻嘛。
只不过,在期刊发过论的作者数,怎么也得有过评审资历的人,少那么十几倍。所以审稿人的身份,弥足珍贵了。而那些并非市场导向型的学术细分领域,造假和拉帮结派变得很容易——毕竟你的学术成果不是直接变成商业价值和产品,不用接受消费者检验,那好不好还不是两张嘴皮子翻着说了算。
一切不能被市场鞭尸的学术,都是耍牛氓嘛。
香江的三所大学,在est发过论的教授,可能有好几个,其他人只是篇数姚教授少。不过要说当过est审稿人的,目前只有姚教授这一个了。
丹尼尔斯.罗本在他面前提到这一节,也是提醒姚教授别忘恩负义。
姚教授当然是很奈斯,很懂行的:“罗本先生,咱明人不说暗话了,est审稿人机会,还是多亏了你们帮忙会、制造机遇,我不是不懂事的。最近是不是又有什么要帮忙的了?”
这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