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三:顾骜;”
“前排右三(背对镜头者):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教授;”
“前排右二(背对镜头女):布热津斯基夫人;”
“前排右一:前顾问助理、奥尔布赖特副教授。”
照片右侧的文字报道,算是一篇人物事迹专访,只不过并没有真的采访顾骜,而是拿了他的历史成绩、调了档案、再问问学校和单位领导,拼凑出来的。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类比,大致相当于1963年《向某某同志学习》的报道生成过程差不多吧。
简单粗暴地说,顾骜这次要是在伊拉克牺牲了,那他的知名度配合这一波宣传,大致可以和那些前辈差不多。
但是他没死,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所以影响力还差一截,至少还没资格被人教版语文课本提到。
实事求是,如果只追求知名度的话,其实那年代最高级别的奖励,就是写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比《人人日报》和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什么的都有用。
尤其那时候只有人教版,没有自选教材。进了课本的,就意味着全中国人人都要认识你,甚至强制性逼迫背诵,不背就会不及格,不背就会不毕业。哪怕几十年后,不管马风怎么折腾露脸,真的科学统计一下,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没有知道鲁迅的人多。
所以顾骜的出名之路,其实还任重而道远呢。他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活着的时候写上语文书。
至于比印在语文书上更快捷的办法,理论上也是有的,比如把头像印在钱上。但那都是针对已故古人的,对于想享受人生的人当然不用考虑了。
反正顾骜这辈子是要当消灭地球人实体货币的那个男人的,他死后的世界肯定没有纸币了,尘归尘土归土,何必纠结呢。
废话少说,反正这篇报道从他中学时候的优异表现开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