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大学堂的人数有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他们之中每一个的才能都可能远超前人,毕竟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更远的层次仰望。
而且如此大规模地生产人才,在17世纪中期还没有形成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时代太过可怕了。
楚云想到在他的努力下,华夏本土年产上万近现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经过几代的积累将会有多么恐怖……以后就不是他一个人在奋斗了,接受了新式教育出来的人也会极力维持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观。
“辽东大学堂和南京大学堂都已经更名,不知道京城的大学堂应该起什么名字?”教育部长问道。
“直接叫做京师大学堂就好了。”楚云对于命名这件事一向并不怎么在意,有时候很简单粗暴。
“对于不同的大学堂,官府负责划地给它们,最好在京城的不同地段,以方便进行针对教学。每所大学堂根据生源数量和教学性质制定办学经费,费用由户部补足。如工业大学堂所需大量机器,经费自然是比师范大学堂要多的。”教育部长看向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一阵苦笑。户部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不论哪个部门都要找上他们,作为一个后勤性质的部门可不容易啊。
“以后教育部除了按照定额批准经费以外,还需要查看不同大学堂培养人才之指标酌情增减经费。还应给不同大学堂相当程度的自由进行自我管理、自由竞争。”楚云稍微提醒。
“是。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只有辽东、南京城、京城拥有大学堂,其他行省的学子可能会有些不满与埋怨。”教育部长说道。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事不能够做大十全十美。我们没有那么多科学家和教书先生分配到各个行省,也不能够做到每个地方招收的学子数量一模一样。有些行省人口数量较多,有些行省如江浙地方识字的士子数量多,还有些新纳入的行省如南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