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英国情人(K) > 第三章 烛光晚宴

第三章 烛光晚宴(7 / 14)

现在事多。大约是指上他的课,他猜。

闵注意到他在沉思:“怎么啦?”

“你在做的事太多,我在做的事太少。”他说。

闵看看他。

裘利安想只有他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房子非常整齐,是有个主妇的家庭。该有画的地方就有画,该空的地方就空,不像母亲家里混乱得有趣。但裘利安喜欢她家客厅一幅极大的挂毯,笙歌夜饮,古装男女,不会等到明早。他喜欢挂毯上面那种泛黄的调子,暗暗沁出欢乐的暖色。

壁炉上有个镜框,里面是一张剪报。裘利安走近一看,《北平晨报》一九二四年的,十多年前的中文报纸,上面有照片:闵,郑和另外十来个人,还有一个大胡子的印度人。“泰戈尔?”他问。

“是他,”郑说,“我们的媒人。”

原来这位首先在伦敦成名的孟加拉诗人,在中国受到最大欢迎。《吉檀迦利》是中国人最着迷的,这个惟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是新月社集体的崇拜对象,郑解释说。

东方人还是喜欢东方人,裘利安读过泰戈尔的诗,感到他缺少智性的张力。叶芝和庞德对他的推崇,有点奖掖的意味。闵看着柜子上的留声机唱片,沉吟一下,对裘利安说,你喜欢听音乐,晚上走时你拿去听。音乐能帮助你理解这个文化。

他的确只带足了书。闵专心挑唱片,说大都是她和丈夫在欧洲度蜜月时买回来的。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肖邦。裘利安看到唱片上的中国字,就问郑:中国音乐吗?能不能借这些?

郑说,女主人说拿就拿,不是借。

裘利安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郑被他高兴的样子感染,对闵说汉语:“裘利安怎么像小孩?”

“他不就是小孩的年龄!”闵说。

他们的中文说得较快,裘利安只抓住他自己的名字和“小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