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勒胡马 > 第四十七章、姓虽有异,其实一国

第四十七章、姓虽有异,其实一国(2 / 7)

号,比方说秦为周爵,汉为楚爵(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魏为汉爵,晋为魏爵,就连石勒僭称赵天王,也是从胡汉朝的赵公升上来的。而且裴该还知道,陈霸先虽然姓与号重,他也是先被梁朝封了陈公、陈王,原则上亦属沿袭封爵之号。

所以说,倘若裴该已被晋室受封为王,或者制度外的国公,则直接沿袭封国之号,就最顺理成章了,完全不必动脑筋嘛。

但在季汉以来传统的篡位途径有所缺失的前提下,国号问题就必须得仔细斟酌了。裴嶷等人因此商量,裴该于晋为钜鹿郡公,钜鹿在战国时属赵地,原本建号为“赵”是比较合适的。但偏偏这个字眼儿石勒先占用了……同时代而出两个不同源的赵,估计也只有原本历史上石勒这个大老粗才干得出来吧(虽说裴嶷等人不可能知道)。

那么裴该祖籍在河东郡,河东于战国时属魏地,建号为“魏”本来也是一个备选。可惜五十年前即有一魏,再重名同样不合适——除非裴该改姓为曹……但曹魏又不象两汉似的是个大一统王朝,声威不著,裴该真没必要学刘渊啊。

再往前推到春秋时代,河东属于晋地……但没可能新建王朝仍然以“晋”为号吧?

那么算来算去,就只有“秦”了——裴该总统关西,所据正是战国时代的秦地,且岁前之谶亦有“秦当雄”之语。

裴诜就说:“臣意当建国号为秦,奈何叔父不允……”转头望向裴嶷,裴嶷乃解释道:“秦之暴名,千古之下,人亦不免余恨,明公岂可踵迹于后啊?且俱受统,不当重复。”

曹氏称“魏”,司马氏称“晋”,是因为这两个字眼从前都没有做过王朝之号,而只是诸侯之号罢了。虽说秦朝在刘歆的体系中被称为“闰统”,不算正统,但好歹也是一“统”不是么?哪有前后两个统一王朝重名的道理啊?

——裴嶷这话说得早了。在原本历史上,南朝固然避免了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