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宝十五年时期,房琯为兵部侍郎,崔涣为黄门侍郎,虽然听过其名,也见过其人,但毕竟不曾打过交道,这两个人平时也极是低调,实在弄不清楚他们的脾气秉性究竟如何。
但是,这两个人既然是李隆基带到蜀中去的,又送回来推荐给李亨,也就说明绝非易与之辈,怕只怕又是和李林甫、杨国忠这等人一般,私心极重,那可就麻烦大了。
眼下的政事堂虽然不成样子,陈希烈抱病不出门,魏方进只顾着明哲保身,但至少不会坏事,神武军和自己也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如果李隆基送回来的是两个超级搅屎棍,一面要争权夺利,一面还要做出政绩,那么倒霉的只能是他们这些充分陷阵的人。
从哥舒翰到高仙芝、封常清,又有哪一个不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呢?
李亨又是个软弱的天子,一旦不能平衡臣下,朝局顷刻间就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然则,李亨登基毕竟是存了疑的,事先为经李隆基许可就先斩后奏,虽然李隆基时候也表示了赞同,愿意退位为太上皇,可是毕竟有了得位不正的话柄。因此,李亨在处置一切和李隆基有关的人和事时都极为慎重,生怕再落了人话柄。
其实,还有一件事是秦晋想说,又犹豫着要不要说的。
眼下长安局势已定,朝中已经有风声,希望把太上皇接回来。但是,李亨明明听到了这种呼声,却选择充耳不闻,当做听不到,这么做就绝对有欠考虑。
当然,秦晋也不希望李隆基这个最大的搅屎棍再回来插上一脚。然则,李隆基毕竟做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其威望远非做了十几年太子的李亨可比,如果放任其留在蜀中,会使中央政府的权威遭到严重质疑,尤其是已经派到地方上就藩的藩王。
这些人手中都有李隆基的诏命,可名正言顺的掌握地方兵权。可想而知,李亨如果迟迟不接李隆基返回长安,而使其一直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