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山。
黄河自北向南而来,绕过中条山西段,然后折向东流,造就了中条山向西拱卫西安和大西北、向南屏障洛阳和中原大地的战略地位。
中条山又与东北面之太行山、太岳和西北面之吕梁山互为犄角,可向北俯控同蒲路。
因而,中条山自古便是华北、中原、西北的战略枢纽。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太原沦陷之际,军委会鉴于山西对华北战局乃至整个抗战的重要性,决定:“第二战区所有部队一律不准渡过黄河南撤,立即转进至山区,实施游击,违者以军fǎ lun处。”
于是,第二战区的主力部队退守晋南和正太、同蒲铁路两侧山地,破坏交通,袭扰敌后。
三八年三月,太原fǎn gong战失败,晋南主要城镇相继失陷,为阻止日军渡过黄河向陕、豫进攻,同时减少损失,军委会电令第二战区:分别向山地转进,全面游击,长期抗战。
根据军委会指示,第二战区司令阎长官决定将副司令卫长官指挥的中央军改为南路军,主力以晋南中条山、晋西吕梁山为根据地,发动全面游击战,并竭力袭击同蒲路之敌,适时破击其交通。
至三九年春,第二战区副司令卫长官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条山成为第一战区的防区,第一战区在此部署了十二个军,二十余万兵力,其中,四个军配置于太行山、太岳山区,九个军配置于中条山区。
各部在中条山地区积极修建防御工事,建立根据地,发展出了一片东西长一百七十余公里、南北宽五十余公里的巨大根据地,涵盖了同蒲线以东、太行山以西、正太路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晋南的冀城、绛县、夏县、闻喜、苗城、安邑、垣曲、晋城、沁水、平陆、解县、济源、长治、阳城、永济等地全部或一部都曾囊括其中,被日军称为“华北占领区的盲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