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秘书静立一旁,不敢言语。
常凯申问:“这篇章你看了吗?”
侍从秘书说:“看过了。”
常凯申又问:“周明诚认为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没说。”侍从秘书道。
“那他还写什么沈万三之死?”常凯申颇为无语。
侍从秘书道:“周先生认为《明史》关于沈万三的内容是胡乱编造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流放过沈万三。”
自晚清以来,《明史》属于国史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往往还跟革命联系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满清暴政,那么必须证明满清的非正义性,从而要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战期间,《明史》依旧是热门学问。
国统区的史学家研究《明史》,是总结明亡的教训。华民国如大明王朝,而日本侵略则如满清入关,以史为鉴,告诫国民政府如何修政爱民、如何抵御外寇。如抗战之初,史学家们以南明内讧为例子,呼吁应该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才能保卫国家。
而沦陷区的史学家,则各种讴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边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然,由于常凯申属于王阳明的信徒,此时也有一大堆专门研究弘治、正德两朝的明史学家。
整个民国年间,明史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后世友痛批东林党、质疑袁崇焕的论调,早在那个时候有了,只不过袁崇焕依旧被认为是民族英雄,而东林党则变得臭名昭著。
常凯申也是喜欢读史书的,特别是《明史》,毕竟他崇拜王阳明嘛。
怒气消散之后,常凯申立即翻阅周赫煊的论,居然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