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同意。
跟美国那边情况一样,20年代的法国出版业也正处于繁荣时期,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接近2万种。
由于是周末,逛书店的人特别多。
费弗尔直奔文史类的书架,刚刚走近,便看到一整排新书:《大国崛起》、《枪炮、细菌与钢铁》、《菊与刀》、《神女》、《狗官》。
整整五部,除了武侠小说外,周赫煊的作品几乎全在这里。
法国佬玩得够嗨啊,完全不怕卖不掉!
费弗尔对周赫煊印象深刻,他还把《大国崛起》的部分残篇,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学生读过。
一看到书脊上的作者名,费佛尔立即惊喜地取下。
只见《大国崛起》的扉页上,有一篇《费加罗报》记者勒戈夫写的作者简介,甚至还配有周赫煊的半身照:周赫煊,中国人,1898年出生。童年时期流落东南亚,跟随美国传教士学习英文。少年时浪迹美国,在多所大学旁听。1916—1926年间,环游世界,出入各国图书馆、档案馆搜寻资料。现为中国高等学府北大的校长,以其卓越的史学和文学才华名震远东地区。
“噢,上帝!他居然才30岁,真是太年轻了。”费弗尔不由惊叹道。
“怎么了?”布洛赫走过来问。
费弗尔指着书架上那一排作品,笑道:“中国周的著作。”
“写《大国崛起》那个中国周?”布洛赫惊喜地说。
《大国崛起》的残篇早已流传欧洲,研究历史的学者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而这本书里表达出的治史观点,正好和费弗尔、布洛赫不谋而合。
两人开创的年鉴学派,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各种科学,将这些糅汇在一起研究历史。
这不正是《大国崛起》的叙史方法吗?
所以在几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