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书舍人,步入观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