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点也不过三斤,一年下来也才千斤左右的样子,这样产出还能剩下不少。
而且,现在的土地政策是有了人头就分地,不会少了某个人的土地,哪怕他是个婴儿。如此一来,只要这个政策实行下去,农村基本上是不会有饿死人的情况了,当然,天灾除外。
也怪不得这些年纪大些的佃农心生激动乃至哭泣了,这是德政啊。就想后世的土改,哪怕曾经是地主家的后代,在讨论起这件事来,也是认为这是必须做的工作,是善政。从没有人诋毁这样的政策。
而此时朱由校的所做作为也是如此,纵然当时那些地主有着阵痛和不舍,乃至反抗,但这是大政,善政,是必须要进行的。
大明百姓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只要解决了耕地的问题,那么最基本的稳定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只要不管他做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国内能不能承受的住的问题。反正他不征发劳役,一切以政府财政收入来推动,有钱做,没钱借钱做。
就像是现代,从来每个哪个政府会有什么民力使用过度的问题,只要政府有钱,什么和不好做。而有这样问题的,都是有着劳役制度,白白使用民间的劳动力。
“愿陛下的荣光保佑吾等。”
等到佃农们性情平复,从地上起身后,那位中年道长又笑眯眯的跑出来,念了一句。
“贫道是小石山上天帝观的观主,宣扬的便是昊天上帝的荣光,也就是当今陛下的荣光,如今各位受到陛下恩泽,不妨多来天帝观走动走动,上上香,听贫道念念经,让陛下的智慧指引尔等前进。”
道长笑眯眯的说道,不等佃农们有什么反应,他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手上仍然捧着那本原道圣训。
“去,一定去,到时候好好听道长将将陛下的事迹。”佃农们纷纷嚷嚷着,表示一定会光顾道观。
其实,这种突如其来的幸运,让他们自己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