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在慢慢走上正轨,新机构正在发挥作用;大京师城防军正在往燕山和长城扩张,接收那里的关卡;南直隶正在划分,南京六部的官员统统留任地方;辽东去处了外患,正在孙承宗的主持下,大力移民,大力发展,全面实施朱由校的新制度。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时间,整个大明帝国,内阁,大都督府,都绷紧了弦,在高速的运转着,此时实在不适合增加任何任务了。
当然,朱由校不是就此开始玩乐了,他很快就找到事情做了。
当时在天津时,有一名叫李之藻的官员向他建议,应该开设更高一级的学校,让那些从盐场小学毕业的孩子们继续深造,学习更高深一步的知识,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由校一听就觉得很有道理,之后他就将李之藻带来回来,在研究钢铁龙骨技术之余,天宫研究院的人也尝试着编写课本。
和大明此时遍地的私塾不同,这些孩子要学习的知识很偏向后世的理工类,如此一来,课本就是个大麻烦,既要考虑理论性,还要联系实际,而且这种课本没有先例,完全是从头开始,光是查资料都要耗费很大的功夫。
就算后来汤若望加入了天宫研究院也无济于事,他所会的东西较为高深,缺少了衔接性。而就在这种进度缓慢的境地下,博汎际拿着俞咨皋的荐书找了过来。多个洋人教士,朱由校并不是很在意,但是这个教士所携带的东西却让他不得不在意。
博汎际教士带了很多的书,非常非常多的书,各种语言的书加起来总计有七千余册,而恰好此时天宫研究院内,有一个精通多国外语的李之藻,两人简直一拍即合,立刻就同流合污。
看到这一幕,朱由校直感幸运,不得不说,李之藻和博汎际简直是天作之合,有了这位传教士的加盟,课本的进度大大加快,很快就出了成果。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在原来的历史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