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乾清宫里欣赏着两幅画。啧啧称奇,问赵玮:“此画到底是谁人所作?这‘明知堂’的落款,恐怕不是不相干的人能署的吧?”
赵玮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敢隐瞒圣上,这两幅画是微臣妹妹亲笔所作。只是闺阁丹青。不好轻易叫外头人知道,便署了这‘明知堂’的款。微臣妹妹还翻译了一些洋文书籍。收入书馆之事,俱都是以此为名。”
皇帝十分惊讶:“朕在太后处也曾见过你妹妹的画作,当时只觉得她颇有灵气,万万没想到。她还能画出这样的画来!”而翻译洋书,就更不容易了。不过这对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朝中的译官品级本就不高。只是赵琇这样一位闺阁千金能有这样的本事。十分难得罢了。
皇帝对两幅画再赞叹几句,便让赵玮收回去了。画虽难得。但技法并不算十分出色,还够不上宫廷收藏的标准,只是那种真实性极强的画面感让人震憾罢了。皇帝也是去过南汇的,看了画有些不好受,便不再多看了。
弄清了事实真相,皇帝就放下了心中的猜疑,为殿试的结果烦恼起来。提到堤坝案的贡士有许多文章都非常出色,是优秀的人材,他不可能放弃的。可是这些文章对于他来说,又有些偏题了。有大学士认为不应该把偏题的人名次取得太前。问题是那些没有偏题的人,一心一意论述“忠君”主题的贡士们,文章又不是最出色的,甚至整体的水平,都要比偏题的人差一等,还有些人的文章有拍皇帝马屁的嫌疑。在一些读书人脾气比较明显的大学士与重臣们眼中,这种人缺少风骨,成不了大器。所以就算皇帝看这些人的文章看得很爽,也不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感想。
最后是深受信重的大学士李光地向皇帝进言:“偏题”的人其实也不能说真的偏了题,他们写的也是忠君的正理,只要文章好,为君者就要公正评价,不应该太过以个人好恶行事。
皇帝也明白,他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