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一二十年都不会掉的,正好用来粘这个。等过上一二十年,这字再也粘不住了,木头也旧了,正好翻新了重新粘过。”
赵玮站在妹妹身后打量了一下左右的空白围墙:“不错,大小正合适。挂在此处,所有进门的学子一眼就先看见了,也有劝学之效。至于‘明知’二字,不如挂在屋里吧?恰好又是书馆之名。”
赵琇点头了,便高兴地让人把大字搬下去,寻个通风干燥的地方存放,等全家人搬走了再拿出来粘上。
她拉着赵玮的袖子,告诉他自己对于这座小宅转变成书馆后的安排,询问他的意见。
她打算在进大门后的影壁左侧放置一面铜镜或是玻璃镜,主要有“进门先正衣冠”之意,告诉前来的学子,衣冠不整就别来了,这里是读书的地方,别有辱斯文——这种做法有点装逼,不过嘛,现在的读书人不少都有些怪脾气,总是轻视他们勋贵人家如何如何,不装逼一点,又怎能镇住有种想法的人呢?真要比装逼,她也未必会输给人家,只是懒罢了。
赵玮对此含笑不语,只有一条意见:“镜子别正对大门就行。听说那样风水不好。”
“没问题。”赵琇打了包票,又向他继续介绍接下来的安排。
门房不动,书馆也是需要有门房的,正好可以安排一两个管理人,日夜值守,尤其是防火防水防盗。藏书多的地方,最怕的就是这几点了。
但进门后第一重院子里的客厅、外书房和茶房等地方,赵琇预备将前两者打通,变成一个大大的空间,里面不摆放任何书籍,只放上些长桌条凳,可以供前来读书的学子们休憩、交际与谈天之用。只要不大声喧哗,就由得他们高兴去。读书人除了埋头读书,也是需要社交的嘛,正好可以互相探讨学问,就象赵玮说的那样。
茶房她打算让六房的人过来开个小小的文房铺子,只经营简单的笔墨纸砚,捎带有“明知书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