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遵循实用主义,所以中国人才不会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么的迂腐,始终闷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
而这,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解释。
翻开历史,中国人在实用主义方面表现的最显著的一件事,无异于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天可怜见,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时候,只不过是一种人伦道德和社会关系构建方面的学问。
但是后来者,为了让儒家学说发扬光大,愣是给创造出了一个原本不在这个学术体系内的政治框架来。
要说这不是实用主义的应用典范,那还有什么呢?
即使到了近现代,中国人也同样如此灵活地应用这种天赋。
比如说不迷信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道路,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联合”的中国式共产主义革命道路,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后来发觉到苏联式的经济理论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弄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假如没有这种千百年来始终刻在骨子里的实用主义精神,那么中国人只会抱守成规,无法延续、发展到今天。
会跟历史上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一样,在一次次的劫难和没落中,最终走向消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本身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高度概括。
而回到关于现代中国的礼仪问题上,同样是如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社交生活的节奏也在加快。所以当中国人感觉到古老的社交礼仪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后,立马就做出了巨大的变革。
相反,日本和韩国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在很多方面,却还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