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晚霞入金,洒在碧波万顷的长江上,景色美不胜收。
然而,长江入海口处的江面上突然出现了不速来客,一支挂着星条旗的舰队正逆江而上,向吴淞口驶来。
吴淞口,原来叫黄浦口,自吴淞江河道淤塞后,黄浦江成了主河道,于是黄浦口便成了现在的吴淞口,扼守长江侧翼和黄浦江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上海之门户。
自李卫国占据宝山县之后,便意识到这里是上海之门户,也是列强舰队从海上进入上海的必经水道,必须重点防御。
原本清军就在吴淞口设有要塞防御工事,有东、西两座炮台,火炮三十门。1840年中英战争中,陈化成在此抵抗英国舰队,多次打退英国舰队的进攻,但最后沦陷也暴露了大量大问题。
李卫国从陈化成的旧部中提拔了一批将领,其中有一人名叫林耀,曾经是上海总兵彭文远的部下,小刀会进攻上海时彭文远阵亡,林耀率领七百余精锐突围,投靠了李卫国。
林耀是一员悍将,有勇有谋,加入李家军后表现突出,治军有方,深得李卫国器重,于是李卫国命他率五千守军镇守吴淞口炮台,同时也针对当时的防御漏洞,在南石塘构筑南炮台和北炮台,在狮子林一线构筑反斜面炮台,防止敌人从背后包抄主炮台。
整个吴淞口要塞增加各种口径火炮68门,包括12门64磅重型要塞火炮,射程直接覆盖长江南岸和整个黄浦江面,原来的砖石结构炮台防御工事,尽数被李卫国换成了铁筋混凝土结构,增设步兵支援碉堡和暗堡。保护要塞炮台安全,确保要塞炮台成为扼守上海西大门的铁门栓。
“是美国舰队!速速向将军报告!”
吴淞口东炮台眺望楼上,一名李家军士兵通过望远镜发现了这支舰队。他认得美国人的星条旗,迅速示警。
急促的警号声被吹响。整个东炮台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