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斌自信满满的分析,朱海峰也不禁笑着点了点头,随即把目光再次投向不远处的那辆高大雄壮的“酋长”式坦克,只是紧盯这辆英制坦克的人不止朱海峰一人,在设置在一号炮位的那门100mm线膛炮旁边的赵如松,也同样目不转睛的看着那辆被他寄予厚望的坦克。
不管怎么说,刚刚结束的100mm线膛炮打靶测试,让这位两鬓含霜的老专家还是有些吃惊的,如果说在一千米和八百米的距离上无法洞穿这款复合装甲还在他意料之中,五百米的距离上也没有造成有效损坏也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然而在三百米的距离上也没有被洞穿,则让他不得不为之震惊了。
以至于在得到结果的一瞬间,他忽然对自己研制的新式坦克的120mm口径系列反坦克弹药失去了信心,不过好在这样的心态只在他的心中停留那么短短的一瞬,很快便被他远远的丢入记忆的垃圾堆。
笑话,老式的59式坦克上的100mm弹药怎么可能跟他主持研制的新式120mm系列反坦克弹药相比,要知道新式反坦克弹药可不单纯将口径增加,装药量加大那么简单,而是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和生产加工工艺,为了提高穿甲弹的射速,单单一项弹头外形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他赵如松也是亲力亲为,
而且还前往西南航空所寻求曾经在万山厂工作的老杨,如今的西南航空所所长,国内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他的多年老友杨弘毅的帮助,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总参装备部申请到国家计算机中心,对他的空气动力学方案进行大型计算机运算,甚至还申请了风洞实验,如此这般最终才将弹头的形状确定下。
而这仅仅是反坦克弹药研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至于其他的发射药剂的构成、引信的种类及出发方式、底火的形态、爆炸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等等一系列涉及弹药研制的方方面面,都倾注了赵如松几乎全部的心血,用他的话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