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些大人们视之如命,跟着他,也是够辛苦的。
刘时敏看着朱栩的神色,顿了下,道:“皇上心有沟壑,万丈宏图,眼前不过是小羁绊,日后回想,未尝不是一场功德。”
朱栩一怔,抬头看向刘时敏,拿着奏本点了点他,笑着道:“你倒是会安慰朕。行了,朕就是一时感慨,虱子多了不痒。走吧,到外面,不摆椅子了,让他们站着听,朕好好给他们上上课,敲打敲打他们。”
曹化淳,刘时敏见朱栩从容而笑,心下稍宽,连忙道“是。”
毕自严,孙承宗等领着内阁,六部尚书,二十位巡抚,很是迤逦的走进乾清宫,来向东暖阁。
大部分人都面沉如水,显然毕自严转达了朱栩对那道奏本的意思,心有震动,惴惴难安。
当他们到东暖阁,看着朱栩坐在正门口,神色齐变。
这种‘堵门’的行为,非常不好,极少人做,一旦做了,就代表着‘怒’,皇帝堵门,就更不一般了。
“臣等参见皇上。”
一群人异常忐忑,来到朱栩近前,躬身行礼道。
朱栩身前有一个小碳炉,双手放在上面,淡淡道“你们可知道,火器在宋以前就有了,也就是四五百年前……”
皇帝没有说‘平身’或者‘免礼’,三十多位大人只能继续躬身在那。听着朱栩的话,一群人没出声。
“火药的匠艺早就有了,威力也不小,但除了用来放炮竹,军事上的应用极少……”朱栩烤着火,头也不抬,继续道。
一群大人们知晓朱栩说的是什么,不少人脸上都有些难堪,低着头,大气不敢喘,安静的听着。
朱栩抬起头,看向前面的这些大人们,语气没什么波动的道“宋朝在火器上还是有不少发展的,我大明的火器,基本上承袭宋朝,不过除了火炮,其他的基本上与四五百年前差不多,你们说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