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灿站起身来,准备离开,那七八岁的小女孩,被哥哥摇醒后见到客人,原本一脸欢欣,可见到卢灿两人转身要走,小嘴咧了咧,眼眶中晶莹闪动,怕是真要哭出来。
难得来客人仔细看,那男孩不死心,又将竹筐往卢灿这边推推,“您看看……您上手看看……听我母亲说,这东西很老的,说是什么东晋戴家样的。要不是我妈妈病了,她都不打算卖的。”
嗯?戴家样?
卢灿一颤,好奇的看看这男孩子。
这是一个很生僻的名词,普通的古董藏家,还真不懂这个词代表着什么。
戴家样,指的是东晋著名美术家、画家、雕塑家戴逵所雕塑的佛像。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今皖北濉溪)人,居会稽剡县(今江浙绍兴嵊州市)。他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长期住在会稽一带。
这人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传奇,
他少年时画的《南都赋》,使他的先生范宣(当时有名的学者)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艺,绘画而外,又善于弹琴,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
同时他还是有名的文学大家,其存世的文集有《戴逵集》九卷。
更让他令名远扬的是,他终身不士。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有名的书法大家)带着当时东晋皇帝的旨意征辟他,为了预防戴逵躲避,特意在雪夜去他家堵门拜访,结果被戴逵翻墙逃走,不愿出仕。
此人,可谓东晋隐士之风的代表人物。
当然,他的最大成就还是在美术方面。
他是中国式佛像的首创人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迥异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中国佛像,都是继承了他的血统。
在东晋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其佛像都是以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印度佛教的造型,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