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积蓄,1946年,创办了东方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树胶生意。
因勤劳睿智和诚信为本,事业发展的不错,很快,他的辛劳有了回报,朝鲜战争爆发,树胶价格猛涨,杨启林成为当时有名的树胶大商家,积累了巨富。
都是熟人,门房直接放行,卢灿的车子直接开到别墅前的台阶上。刚好,里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这位是杨启林的儿子杨英群,现任杨家企业的掌舵人。
“杨叔,今天没去公司?”卢灿拉开车门,笑着问好。
“这就去公司。维文来了?吃过早茶没?”听他的口气,知道自己要来拜访杨老爷子。
卢灿谢过之后,问道,“杨老电话召唤,敢不来早?对了杨叔,您知道……什么事吗?是不是杨老又寻到一幅好藏品?”
袖海楼的藏品中,精品不少,珍品很少。当然,这是以八十年代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放在三十年后,珍品率就很高了。
这是由杨老自身学识和收藏方式所限。
新加坡另外三名收藏家,黄曼士出身闽省诗书世家黄氏,其大哥任民/国闽省教育厅厅长,黄曼士耳濡目染,从小就雅好艺术;刘作筹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求学时,从师于黄宾虹、谢公展等名家,可谓名家弟子;陈之初拥有博士学位,本人也是大书法家,擅长正隶行草。
与黄曼士、刘作筹、陈之初相比,杨启林只读过几年私塾。他介入收藏圈子,最早是刘作筹的指导,因此两人亦师亦友,关系极好。在以后的收藏过程中,更多的是花钱雇掌眼师傅(南洋画派领袖陈宗瑞曾经担任杨老多年的收藏顾问),以及参加正规拍卖竞拍得来。
当然,他玩了三十多年收藏,现在的眼力也很厉害。
这种收藏方式,是很难收到真正的珍品古董!
为什么说袖海楼精品不少呢?
呵呵,舍得花钱呗!杨老是卢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