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如同绸缎,淳得如墨。
清凉寺附近的李墩村,还没有通电,一丝灯火都看不见,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
丁一忠将面包车停在村尾的山脚下,一行人在手电的朦胧光线中,向土墩山行去。卢灿低头抓了把土捏了捏,方解石含量颇高,这座土墩应该就是当年汝窑烧制留下的残渣。
“卢少,清凉寺的石碑就在前面,不过,旧址已经没了。”
绕过土墩山,前面是坑坑洼洼的半片山坡,丁一忠用手电光示意的向右前方照了照。半截的石碑,扎在泥土里,依稀能看见几句碑记,隶书篆刻,上半截已经不见。
后世,这块石碑被存放在汝窑官窑遗址博物馆,不过卢灿所看到的是两截完整的,那就是说,上半截又被工作组找到了。
宋代碑刻也很有价值,但搬运它太麻烦,卢灿摸摸碑文,随即放弃这一想法。
站在土墩旁边,卢灿用手电四处照,回想着记忆中的清凉寺汝窑遗址分布。这三十年的变化太大,自己来观摩时,这附近除了土墩还在,周边哪有这么多的农田?
记忆中的清凉寺汝窑,就在土墩附近,一共有四个老窑口,还有两个塘口(瓷器出窑后清洗的水池)、一口井,而掩藏二十件汝窑瓷器的小窑口,就在井口东南二十米。
谢三顺、丁一忠等人,都在等候卢灿的指示。
“大家找找,这附近有没有枯井。”卢灿用手电向四周晃晃,低声吩咐道。
七人很快四散开来,围着土墩到半片山这足球场大的面积,低头寻找。
两眼一抹黑的深夜中,想要找到被岁月掩藏起来的古井,难度不小。十分钟后,谢三顺等人回来,纷纷摇头。
找不到井口,如何判定位置?卢灿皱着眉头,挠挠头。
“阿忠,那边的房子没人?”土墩山的另一侧,有一间破烂无顶的房屋,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