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摊位和柜台之间,有一张红木桌,玻璃罩盖得很严实。
那是一尊西周错银青铜簠(音斧)。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其用途与簋(音鬼)相仿,属食器。
簠器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末期已经消失不见。存世时间很短,因此数量极少,卢灿的虎园博物馆中,还真的没有簠器。
这尊簠器保存的非常好,方棱形,体形略长,上下八鸟足,铸四方纹,错银走纹线间隙,两端簠壁错银字“日”“月”。这种铭文在商周青铜器中很常见,是器主感恩上苍赐予食物的最常用铭文。
簠器有一最大的特色,就是盖体同形。这其实是为了彰显《周礼》中的“分而食之”这一最有诚意的待客礼节。
这是尊好东西!馆藏级金属器!
有玻璃罩格挡,卢灿没能上手,但既然叮当器用它来镇店,相必不会是假货。
卢灿手指敲敲玻璃种,示意站在不远处的销售人员过来。
看那销售人员面带苦笑,卢灿便猜到,今天想要买下这尊西周错银日月方纹簠,怕是不容易,这表情,分明是有太多人问价。
果然,那年轻的销售人员一上来就开口:“这位先生,这是本店的镇店之宝,谢绝出价。”
和一个销售人员讨论没用,即便是大堂经理,也做不了主,卢灿点头示意知道,将手中的菱花凤镜交给他。
一千五百港元,这面菱花凤镜到手。
对方走眼了,或者说他们的初检学徒走眼了。
这一类的老青铜器,进货渠道在内陆,亚洲也只有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至于怎么来的?呵呵……
所以,后世有人说过,每一家香江古董铺子都有一拨盗墓贼。内陆想要抓掘墓盗坟的那帮人,去香江卖的古董铺子找,然后逆向查案,一抓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