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相宝 > 第156章 圆明遗珍

第156章 圆明遗珍(2 / 6)

他将信封过来,“这是我祖上留下来的古董照片,您如果愿意去维吉娜,我会更欢迎。”

卢灿接过来,抽出一沓老照片,有些地方已经氧化,他应该没少拿着这些照片四处问人。第一张照片,就让卢灿锁住眉头。

鎏金佛造像!

先有佛教,再有佛经,最后为佛造像,彼此出现相隔的时间并不长。

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

与之相对的是,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最终,佛教文化成为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三大基础文化之一。

佛造像历史悠久,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完美期”。这三个时期的佛造像,在行业内公认的有较高收藏价值。

第一个时期自然是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魏的“云冈石窟”,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都代表着佛教文化的全面兴盛。

北朝佛造像表情略微显“恶”,衣纹深刻,线条隆起,莲瓣形背光;而南朝的佛造像秀美典雅,带“女相”。两者都留下永久性的文化瑰宝——北朝的云冈石窟,南朝栖霞寺的千佛岩石刻造像,可以供后人研究及瞻仰。

第二个完美期在盛唐。

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西游记》电视剧中,如来佛祖的造型,就是典型的唐代佛造像形态。

唐代佛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第三个完美期在元清,对不起,没有明。

明代大多数皇帝崇道,对佛教虽无压制但也不扶持,这使得当时佛教遭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