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搬进来住。四合院一旦成杂院,日子就难了。你家来什么人,你说什么话,家里吃什么东西,都有眼睛盯着。”
老先生从此过上二十多年被“海淀大妈”监视的生活。
呃,他的平反,应该就在今年。
可惜,老先生好日子过不了多久——一年多以后,他因为一场感冒,转为肺炎,最终遗憾离世。
张博驹一生有三疑,在京城收藏圈层引发广泛讨论。
其一、张博驹的收藏鉴定知识,究竟是自学还有家传亦或是另有师承?
张家书香门第,这没错,可是无论是生父张锦芳还是养父张镇芳,都没有听说他们在收藏鉴定方面,有什么突出表现,其家世藏书,并不多。
再看看张老先生幼年经历的几家学堂,似乎与传统文化相悖。
十二岁进津门新学书院——这是一家教会学校。
十三岁转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这也是沾染西化风气的学校
十八岁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这更是一所纯粹的军校
…………
其二、张博驹先生在解放前,究竟多有钱?
收藏,尤其是精品收藏,极其耗费资金。
老先生年轻时,收入来源并不多,他还喜欢京剧,经常一掷千金的打赏、组织私家堂会等等,耗费甚巨。
另外,他一生经历过三次官司,耗财无数;一次历时八个月的绑架,再花去四十万消财免灾;又经历过四次军阀讹诈,前后又花去超过五十万大洋。
而他的收藏,才是花销的大头——有人合计过,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中,他为了收藏一共耗费超过三百万大洋的资金。
前后一合算,张老至少需要有八百万的家资,才能挺到解放。
张家富裕,人所共知,但在1933年张镇芳故去后,其家族最大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