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低的弊端。
之前马晋是以举人功名,因功被赐同进士出身入的仕,本来那些同进士就不受那些正牌进士待见,更何况马晋还是一个举人功名的伪同进士,最受正统官场鄙视的“幸进之臣”。
当然,马晋是因为救驾才被“幸进”的,和那些媚言君上的弄臣奸佞不同,所受到的歧视不是很严重………
………
在这个文官以科举论出身的大环境下,大家都比较看重科举榜位排名。
虽然都一样同殿为臣,但无论是官职的升迁潜力还是士林的待遇名望,三榜同进士处处都不如那些二榜进士,更别说那些不入流的举人了。
而马晋虽也是正统科举出身,但其实力不够,正是那些不入流的小举人中的一员?
虽被景康帝赐同进士出身,但就像后世的在职研究生一样,份量着实一般,只是官方认可,而其他人都心知肚明,也就是名头好听点。
也因此,在一些和马晋不和或看重科举功名的官员眼中,这成了马晋的一个黑点。
但如今马晋成了名士就截然不同了,以名士在士林中的影响,足以抵消其科举出身问题。
这不是个小事,官员升迁是很看重这个的,这决定着你在官场能走多远。
………
不说别的,满朝在三品以上的文官,二榜进士占据了八成,剩下的两成才是同进士出身,而能以举人功名混到三品的,绝不超过一掌之数。
至于没有科举背景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更是一个没有。
如今朝中的几个大佬,六部尚书、五位阁老,更是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二榜以上的进士出身,前三名的一榜,状元、榜眼、探花也有两三个。
而这些大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科举出身占了很大的便宜,大乾选文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出现一个空缺,有两个候选官员,那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