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粉末,其实是偶然得到的配方,校方大量制造,也不过是为了让学生在溶洞冒险时。体现出自己的位置,万一迷路了,校方也方便营救。
不过这一次,校方的盘算落空了,这粉末的位置时隐时现,待到第二天的时候,彻底地没了,大家追到粉末最后消失的地方一看,登时傻眼:原来这厮是跳进湖里去来了。
如此一来。粉末就彻底失效了。
更糟糕的事,在第三天发生了,一个校卫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幻阵,幻阵之后是个洞口——那厮竟然又打通了一条路,跑进另一个溶洞了。
校方都为此震惊了:我去,这家伙打洞的本事,怎么这么高呢?还是一打一个准。简直都赶得上职业盗宝人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洞口。通向另一个溶洞体系……是体系!
严格意义上讲,就连校方自己,也没彻底搞明白这迷魂岭的所有溶洞,这里的溶洞实在太多,也实在太绕了,许多年下来,失踪在里面的老师,都超过了百人。
不过大致来说,比较粗浅的溶洞,校方是绝对掌握了,这里的溶洞总共可以分做三个庞大的体系。
表面上看,这三个体系构成了溶洞群的主体,相互之间也没有勾连贯通,但这只是“已知范围”内,未知范围,那还真的难说。
一个矮胖的家伙,来到新打出的洞口,沉吟半天,才皱着眉头发话,“看来此人是修得有瞳术的,否则也不能每次出手,都选准最薄的石壁……连咱学校自己,都不知道这里能打通啊。”
溶洞的复杂,就体现在这里了,它们的蜿蜒曲折,并不仅仅体现在平面上,而是绝对立体的,溶洞的上方可能有溶洞,下方还可能有溶洞。
这种情况下,除非修建立体模型,否则根本体现不出各个溶洞之间的远近和距离关系,学校曾经有一个天资极高的老师,试图做出一个详尽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