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旧书大亨 > 第五百九十九章.萤火之光

第五百九十九章.萤火之光(3 / 4)

友,朋友则肯定地说:当时我就在跟前,还会看错!数过钱,箱子就搬到柜台里边去了。

谭劲夫这才明白:书店是想留着卖大钱,故意否认。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这是保密需要。

当时,钱很值钱。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只是每月三四十块钱。那100元就相当于一般工人收入的三个月工资了,何况小两口等着结婚急用。

按照谭劲夫推断,那小两口卖的《史记》,六箱子是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书架的。后来判断:一定是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装五箱,再加上三家注(约四倍于正文字数):集解、索隐、正义合装一箱,所以木箱有大有小---据柴德赓《史籍举要》:史记三家注,到宋代刻本始分列《史记》正文之下;而三家注依然单行;到明代监本出来,才三家合一。这个版本一定是在明代三家注散注在《史记》原文之前的版本,更价值不菲了。

这个故事想起来恍若如梦。但这是真实的。这套书的去向如何,再也无法追踪考证了。人间又多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但可以说,它应该不会在人间消失(除非它遭遇到灾害)。它也许到了某个大图书馆或博物馆里,或许被某个官僚据为己有。

当年的100块钱的确当钱,要知道,1983年**家谱在《参考消息》上做广告,木刻本影印限量发行,也就是100元一套。想来耐人寻味---遥想当年那套《史记》最初的拥有者,说不定为了它也是省吃俭用、咬牙跺脚才忍痛买的;他能想到后世为了100块钱就轻易卖了吗!

这是一个令人惊悚的话题——今天的藏书家不妨扪心自问:三代以后你的书籍会流向何方?

当谭劲夫说完这个故事以后,万建豪成沉默了。

自古道:富不过三代。

自己能否打破这个魔咒?

自己费尽心血收藏的那些珍品,最后是否也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