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旧书大亨 > 第四百四十三章.《尝试集》

第四百四十三章.《尝试集》(4 / 5)

精,似乎吃准了林逸的心理,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

管它呢,先看看再说。

林逸也就很笃定地把那本珍本《尝试集》接在手里,仔细翻看---

只见这本诗集中大多数都是初期的白话诗,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古诗是最传统的诗歌形式,可是随着五四运动,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们坐不住了,以散文的形式,开始了新诗歌的尝试,而胡适就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也许他的这种诗歌还不完美,却贵在新鲜和真挚。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林逸默默地念诵着这首名为《希望》的诗。

这首诗作于1921年,那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此刻,林逸默诵这首诗歌,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林逸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

如今斯人已去,诗歌犹在,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再看一首为人称道的诗---《蝴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