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封面和封底,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薄木板。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这种装帧方法彻底改变了竹简、帛书的卷轴装形式,在翻检、文字保护及书册保存上比卷轴装更科学,是正规的册页装帧法。
《明史-艺文志》记载:“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此文说的是一种名为蝴蝶装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出现与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广泛利用密不可分,这种装帧法一直沿用至宋代。其工序为:将每张在雕版上印好的书页,以有字的一面为准,面对面对折起来,按文字顺序叠成方形的一叠,戳齐后,在书页反面版心处用糨糊逐页粘连,然后用一张硬厚纸作为前后封面。这样装帧出来的书,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也是有缺点的,一是因为书页是有字一面对折,读完对折的两面翻过来,便是两面空白,还要再翻一次才能继续读下去,给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二是粘贴书背的胶,时间一久难免脱落,此时书页散开,也给使用带来不便。到了元代,人们将这种装帧方式进行改进,变成包背装。包背装与蝴蝶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将有字的书页折在外面,并将蝴蝶装的书口作为书背,折缝作为书口,然后用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封面和封底。这种装帧形式一直沿用到明代,如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采用了包背装的装帧形式。
明代中叶开始盛行的线装书可谓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一种书籍装帧技术。线装在折页上与包背装相同,但在装订上与包背装有所区别。它是把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厚纸,前后各一张,与书页同时戳齐,并合在一起固定齐整,然后打眼用线装订。线装书既便于读者翻阅,又不易散落,不仅外形美观,又经济实用。因此,它一直盛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使是现今的影印古籍,也常用这种装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