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不菲的额外盈利。
当然,林逸并不是稀罕那点钱,对于林逸来说,本身要把这些古籍放置在这里开设博物馆,就是为了要把这些书籍保存起来的同时,能够用出去,让它们发挥余热,而不是作为古董藏起来。
书,是要用来读的,是用来看的,用来做学问的。林逸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四大出版社有影印出版的意向,自己何不成人之美,让这些绝世孤本可以影印后展示给世人。
实际上,古籍影印由来已久。清末民初,因为长期战乱与社会动荡,国内古籍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流失与毁佚的命运。有识之士开始运用影印技术复制中国古籍,让这些珍罕的文化遗产尽可能有原汁原味的复本存留于世。
最初的影印古籍,是以珂罗版技术为主导的。珂罗版是英文ype的音译,又称玻璃版,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珂罗版与现代胶版印刷的最大区别是:后者为平面印刷,印刷品图像的层次是靠不同密度的网点构成的;前者则是无网点印刷,图像的层次由不同厚度的油墨“堆积”而成,层次更加丰富细腻,质感也更强。当然,这种影印技术,前期投入与运营成本都是比较高昂的。在20世纪初,使用珂罗版技术影印古籍颇为“奢侈”。因为古籍页面较多,影印成本自然也随之提升。一些著名藏书家曾用珂罗版技术来影印极为珍罕的古籍,成书售价往往都超过了同时期的木刻精印本。这部分古籍影印本,如今已难得一见,身价百倍,实际的市场价值甚至可以超越明清时期的刻本古籍。此外,又因有些古籍影印本的底本已彻底毁损或散失,影印本反倒成了极为少见的“全本”,其市场价值、研究价值与历史价值则更不可估量了。
譬如民国初年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出版家董康,曾于1926-1936年,十年间四次东渡日本,以重金大量搜求中国珍罕古籍。但在日本被视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的那部分中国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