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想跟个叫化子似的,天天去户部讨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户部尚书被杜锦宁说得脸红一阵白一阵。
最后这场争执以杜锦宁出三万两银子,占项目的三成利润为结局。这个项目不仅包括自行车,还包括杜仲胶制品。
当然,杜锦宁从不吃独食。她从这三成股份里拿出两成,分给项目组的官员,由他们自愿购买。不愿意买的可以让给其他同僚。如果没人要,她就包圆。
而在杜锦宁给大家分析了“钱”景之后,项目组的官员或多或少都买了些股份。
十万两银子能让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皱眉,这在古代不是一个小数目。这里面包括雇人去寻找杜仲树、买山头种植杜仲树、采收杜仲胶,研发轮胎,从钢材项目组购买昂贵的钢材,以及各个部件的研发与生产。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做这些事费老鼻子劲儿了,所以特别花钱。
项目组的官员可是知道成本的,他们自己还参了股,因此就觉得一辆自行车至少要卖几千两银子,方才不亏本。所以十分不赞成杜锦宁冒然生产三百辆。
“自行车的成本高,是把研发成本算进去了。以后量产,一辆车的成本要不了多少钱。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杜锦宁知道他们顾虑什么,给他们分析:“这车我打算就卖一辆马车加一匹马的钱。你们想想,马买了之后,要专人伺养,会老会生病,成本高,使用期短。咱们的自行车,能一直用十几年,平时就费些力气,不用花精力去伺候它。两厢一比较,换了是你,你愿意买自行车呢,还是愿意买马车?”
“自行车。”齐自蹊小朋友抢答道。
大家都禁不住笑了起来,附和道:“小郡王说的对,肯定选自行车。”
杜锦宁也笑了,给了齐自蹊一个赞赏的眼神,又道:“再者,我打算送两辆给皇上,三卿六部的尚书们也半价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