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
代州唐军的备战,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更为繁忙与紧张的阶段。薛绍麾下的朔方军临时编入了薛仁贵麾下的大部队,所有唐军共计十二万人马,分为传统的七部——前后左右中与左右虞侯军。
薛楚玉仍未苏醒归队更是遥遥无期,张仁愿所率的跳荡军被临时编入了老帅麾下的中军,充任此战的破阵尖刀部队。薛绍与唐休璟各率麾下的一半部队充任左右虞侯军,主要执行侦察、掠阵、奇袭、截道这一类机动战术。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突厥人那边居然派来了军前使者,薛仁贵与薛绍等一批重将一同在军中接见了他们。突厥使者说,愿意在战前和唐军交换一批俘虏。
众人都以为突厥人是来嚣张的下战书,不料却是提出交换俘虏,这倒是有点出乎意料之外。
薛仁贵便问,如何交换?
突厥使者说,愿用俘虏的七百大唐百姓子民,换回他们被俘的七个草原部落的大小酋长。这听起来不像是坏主意,大唐要他们七个小酋长没什么用,若能提前救回七百名同胞不失为一件善举。
于是薛仁贵同意了。双方约定五日后,由突厥人主动将俘虏送来,就在雁门关以北二十里的迦风古道口,交换俘虏。
这一回,突厥人倒是难得的拿出了一点诚意。
两军交战,斥侯奸细往来不绝防不胜防。薛绍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时也不敢小看了足智多谋的元珍。于是他提醒薛仁贵,必须谨防突厥人使诈。万一这七百俘虏当中混杂了个别奸细或是刺客,将会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薛仁贵一听有理,于是两人私下商议决定,到时先不让这七百俘虏直接进代州,而是将其转移到其他的村甸暂时安置,善予照顾的同时也严加监管,待战争结束之后再一一详查验明正身,另作区处。
事情本不重大,安排下来之后薛绍也就没再多管。
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