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的面子还是很大的,去萧府走了一趟,只一说,萧瑀当即便允了嫁孙女一事,当然了,两小家伙岁数都还小,明显不宜早婚,也就只是准备先下定而已,至于杨淑妃处么,对陈、萧联姻的事儿也没说甚反对之言,准倒是准了,可心里头的真实想法是甚么,那可就不好说了,倒是太宗闻知此事后,明确表态支持,不单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更着令礼部按郡王规格筹备相关下定事宜,殊遇之隆远胜过一般皇孙之娶嫁。
殊遇与否,陈子明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左右那些待遇都是给外人看的,有也罢,没有也罢,对于婚姻本身来说,根本无甚区别,最关键的还是须得自家儿子能过得开心,当然了,这等心思,陈子明也就只敢在心里想想罢了,说么,那是万万说不得的,不单不能说,还得感激涕零地连上了几本谢恩折子以表忠心。
忙忙乎乎忙乎乎,几乎整个正月,陈子明都在忙着应酬,年节时分就不必说了,迎来送往那都是必不可少之事,至于随后么,又得忙其子订婚一事,再加上开春时政务繁忙,可怜陈子明几乎是忙得个晕乎不已,好在诸事还算顺遂,终于算是将这么段难熬的日子打发了过去,转眼间便已到了二月初,却又迎来了两桩大事,一么,自然是兵部尚书李勣兵出辽东,开始了再征高句丽之战,至于其二么,更是大事一桩,那便是科举革新之后的第一回大比将至,尽管不是主副考官,可身为右仆射,陈子明自是须得奉旨帮衬其事,自不免又是好一通子的忙乎。
“微臣叩见陛下!”
贞观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离着三月初三的大比之期只剩半个月的时间,太宗下诏从弘文馆学士以及国子监、礼部等各处衙门选取了二十名饱学之官员为各房考官,当日即由陈子明率宿卫军将以纪王李慎为首的诸考官们送进了贡院,并行封院之举,末时方过,已完成诸般事宜的陈子明便即赶回了两仪殿,向太宗复命。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