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苏铭对于‘同学会’的刻板印象,他原本对这种聚会是有一定的抵制情绪的。
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虽然有的人家里经济条件好,有的差,不同的同学,家庭背景可能是天差地别,即有王浩这样父亲做高官的,也有像苏铭这样父母都在农村的。
但是由于大学的特定环境,不管是天之骄子,还是平头老百姓,吃在一个大食堂,最多的是有的人一顿饭花十块钱,有的人一顿饭少吃点肉,花个两三块钱;住在一样的宿舍楼,不管多有钱,都是六个人一间的寝室,冬天冷的要死,夏天热的要命,最多是有钱的在寝室里用一万块的笔记本电脑,没钱的用二手台式机。
所以校园里的生活,最大程度的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在物质、阶层上的差距,每个人头顶上没有打上钱、权力这样的标签,差异性更多的,体系在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上。
在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人,往往还真不一定是家里最有钱的,家里官当的最大的,甚至不一定是外在条件好的。
第一类是有特长的同学。比如男生球踢的好的,会弹吉他,长得帅的;第二类是性格好的,像王浩这样大大咧咧,心胸宽阔,不斤斤计较的人,还有类似沈言这样,平时虽然沉默寡言,但谁都难处,能帮都会帮一把的人,或者是像组织这次聚会的班长杨涛那样的,像大哥一样能照顾其他同学的人。
总而言之,在校园里,人和人的交往与吸引,最大程度的淡化了外在的东西,和一个人相处,喜欢一个人,更多的是因为欣赏他这个人本身,而不是附加在他身上的额外价值。
但是到了社会上,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原本活生生性格迥异的人,像商品一样,被贴上了各种标签,他是公务员,他是小老板,他是学校老师有编制的,他是国企职工,他是城里人家里有两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