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说李典还有机会拉过来的话,那夏侯惇则是半点可能都没有。在魏蜀吴三国中,曹操的曹魏集团。是最典型的主要依靠宗族维系其统治的势力。
曹操虽然最早在《求贤令》中提出“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但所选拔的人才与给官,多与军队无关,在军队这一块,死死抓在曹氏与夏侯氏为代表的宗亲将领手里。在放手使用外姓将领上,号称气度恢弘的曹操,甚至不如吴蜀两国君主。
曹魏作战的一个特点是,从不让外姓将领单独领军。那怕是所谓的五子良将,也基本上没有单独领军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末年,第一代曹氏、夏侯氏将领先后凋零。无人可用,才在不得已之下,稍有解禁。不过,让外姓将领单独领军这个政策刚一放松。就出了独领七军的于禁被水淹围困,被迫投降蜀国这档子事……真不知该为曹操的这个政策点赞还是扼腕。
夏侯惇,是曹操之下第一人。曹军总大将。虽然此人一生作战败多胜少,但最终仍成为总领曹魏全国兵马的大将军,他对曹操的重要性,不啻
于关张之于刘备;周瑜之于孙策。
每一个势力,都可以划分三种人,拿曹系将领来说:一种人是可以拉过来的,比如乐进、李典、韩浩;一种人是可以令其保持中立的,比如于禁、荀彧、程昱、史涣;还有一种人,任你使尽解数,这辈子都与你绝缘的,这种人有一个杀一个,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
杀一个曹氏、夏侯氏将领,比歼灭一万曹军对曹操的打击都来得大。都说伤十指不如断一指,若成功狙杀夏侯惇,那就不仅仅是断指的问题了,而是断臂!
混入戒备森严的军营刺杀夏侯惇,这显然不太靠谱,而且也过于冒险,但趁着夏侯惇与吕布两军对垒之时,伺机狙杀,却很值得一试。
狙杀夏侯惇!纵是久经阵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