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家谱称为“玉牒”,贵族世家称“宗谱”,而一般平民家庭就叫“家谱”。
这宗谱,可不仅仅只有历代人物的血缘关系记录,一般来说,才宗谱之中,记载的都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等各方面情况。这种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都有这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宗谱有世系图、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
世系图是谱系中各人的世系传承,血缘关系,一张图谱清清楚楚。正文则是按照世系图中所列个人的先后次序编定,介绍每个人的字号、父讳、排行、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等各方面的介绍文字,实际上就是家族成员的人物小传。
而附录的内容就更加繁多了。
姓氏源流、姓氏的变更,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或是因为避讳、避难等等各种原因需要变更姓氏。像沐家人因改朝换代避祸而改姓穆或是别的其他姓氏,这些情况都是秘而不宣的,但在家谱之中一定会有记载。
还有历朝历代,家族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知名的人物,仅仅只是一个人物小传,很难体现其人物的重要性,这时候就需要附录一些艺文著述,将他最重要的功绩、作品之类的附录其中。
还有家谱的图像,古代人没有照片,重要的家族人物是有画像的,这些也都会被收录进家谱。还有包括祠堂风水、故居祖墓堪舆图之类的图文类的内容在家谱中都能找到。
而一部完整的家谱,其数量是非常多的。古代人迁徙、分家、开支等等都会导致家族支系的繁殖、融合,一般来说,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古代华夏人对修谱是非常重视的。各个支系的支谱、各房的房谱最终都要汇聚到宗谱之中。在一套宗谱的开篇,通常都会有谱序,那就是各个分支谱编入宗谱之时的总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