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第二天就开始后撤,一口气从战场上后撤了几十到上百公里,把很多可以据守的关隘都让了出来,不可谓不诚心。
十天之后,大宋朝廷也给出回应,理宗皇帝下了圣旨,接受海峡公司国的停战决定,并宣布重新开启双方的谈判,派遣新任大宋帝国副总理文南做为全权代表。同时大宋南方的军队也开始停止接触,慢慢向后撤,在交战双方之间留出了一条缓冲带。
几乎就在同时,金河帝国宣布做为停战调停者正式派遣观察员进入双方之间的缓冲带进行监督,谁敢在谈判期间单方进入缓冲带进行军事挑衅行为,那就等于是在和金河帝国宣战。
这一连串突然变化,让所有人都有点目瞪口呆,从南到北这时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端端的打着打着,怎么突然就停战了呢。而且一直不肯正式露面的金河帝国也插了进来,这次不是当拉偏手的,而是成了真劝架的。这里面肯定有事儿,三个国家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互相配合得这么默契,要说是偶然巧合,除了偏偏老百姓之外,谁也不会相信。
其实这里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循,很快就有人把这几个月朝廷里发生的异常现象捋了捋,从中找出了一些端倪。先是有人要刺杀皇帝,然后就是朝廷里开始了大清洗,很多官员受到牵连。原来的右丞相一派首当其冲,而左丞相丁大全和临安知府贾似道成了护驾的忠臣,并且在朝堂里掌握了话语权。
从这时开始,朝堂里发出的圣旨就和不要钱一样,一份接着一份。大多是针对各州县地方官员和各军镇任免的,不过基本没有动当地的一把手,而是把二把手都调了回去。通判、监军本来就是朝廷的耳目,再加上值此多事之秋,大面积的调换一下也说得过去。
可是新上任的通判和监军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们全是朝廷请来的外援,据说来自东洋。这些东洋人一律说着一口怪腔怪调的汉语,来了之后整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