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底部,已经铺上了一层基础的焦炭,煤炭的热量不够。
经过充分的焚烧后。稍事冷却,便打开窑炉的舱门,将还有些发烫的烧得变轻的矿料混合物从窑炉直接经过滑槽,滑落到精粉车间的粉碎机里,经过再次粉碎成细微的颗粒,再进行冷却,便送至于包装车间进行包装。
徐寿统一订制了标准,每个麻袋都统一装重为50公斤,正好方便农人搬运。
这个月初,小茅岭磷肥厂便正式开始投产,每五六天可以生产一窑磷肥,大概有4万来斤。这样的每月产量在一百吨左右,一年也就一千二百吨,产量规模相对后世来说,小得可怜,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是庞然大物。
徐寿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这个磷肥厂的实际筹建负责人,虽然是依靠冯云山的设计,还有合信的配方和技术指导,但实际工厂的建设、优化,都是他带领一帮工人一手建成的。对于这个成功生产磷肥的工厂,他是最为喜悦和自豪的了!
磷肥一生产出来,便被运送到周边的水田和旱地里投用,效果怎么样,徐寿心中并没底。不过,按照圣王的说法,这个磷肥的效果可比人畜粪便的农家肥,效果好上太多。
不过,具体施肥用量,由于冯云山根本就没怎么实际种地过,他也不清楚应该放多少,只得让徐寿一并试验出来。于是,在紧挨着磷肥厂旁边的几亩地里,便成了磷肥厂的试验田。
一亩放二公斤,五公斤,十公斤,二十公斤,然后再每过一段时间,观察长势的不同,最终看作物的产量,来确定到底应该施用多少磷肥。
……
冯云山接到徐寿的禀报,得知南海的圣国第一磷肥厂已经稳定地量产。徐寿并没有回广州城,而是将石油化肥司的几名主事和几十名执事全部带到廣西梧州府的岑溪县境内。原来是他们石油化肥司接报,在这个岑溪县境的北流江畔的南渡镇后边的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