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果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死就没什么好恐惧,因为那只是进入另一个空间。如果死后就完全消失了,也不会造成什么痛苦,因为已经没有了感觉痛苦的生命。
我很欣赏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一1970)说的——
"一个老年人,已经了解了人生的喜乐与悲哀,也已经达成了他分内的工作,如果还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是相当卑贱的事。"<如何过老年人的生活〉
罗素用"卑贱"这个词,是有些过分。因为人难免恐惧死亡,我相信罗素自己也会。所以我认为那句话应该改为"人不应该在享有一切年轻的生命之后,到老年来怨老。因为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包括恐惧与病痛,你必须独自承担。"
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我更推崇梁实秋先生,他活着的时候,很积极、很浪漫,也很实在。当有"道行"的人说可以为他打开"天顶",使他的灵魂能进入更高境界的时候,他拒绝了。而当他的死亡逐渐接近,他只是淡淡地在遗嘱里写"劳劳一生,命终奄忽,草此遗嘱,不胜凄怆。"那文句中虽然有伤痛,但是"自伤自痛",没什么怨尤。
生与死,都由不得我们。有生就有死,得到身体也就得到病痛。因为有"得",才会有"失"。先得到了,有一天失去,又有什么怨尤。
愈是强者,对生死愈能无怨无悔;愈是英雄,愈敢独自面对死亡。他们甚至会主动地投入战斗,死在战场上。
求死得死,就是求仁得仁。"死有重于泰山",我们可以用泰山的力量,去牺牲、去战斗、去死;"死有轻于鸿毛",我们可以用鸿毛的虚空,来面对死亡。轻轻地、淡淡地,咽下最后那口气。生之限十二月二十五日
耶诞夜,打电话回纽约。女儿在那边大声叫"派蒂回家了!"
失踪整整五天,原以为派蒂一定死掉了,没想到二十三号晚上,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