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的两项荣誉,意外让电影的海外行情看涨。首映式之后,已有片商来问,闭幕式之后,更猛增了数倍。它刷新了固有的中国独立电影印象,用交流论坛上的观点来说,就是有新意,会讲故事,属于第三阶段的作品。
公司很欣慰,起初的构想便是三分之一的国内收益+三分之二的海外收益,才能确保回本。如今的艺术片市场,谁都没那个信心点石成金,全特么如履薄冰。
比如《斗牛》,片子是好片子,但扔进院线就是个扑,只能靠别的渠道找补。再比如《苦竹林》,比《斗牛》还要个性化,根本就不是大众传播的作品。
褚青算自食恶果,谁让他任性来着,当然两口子也做好了赔钱的准备。
公司现在的路线很明确,每年一部商业大片+两三部小成本电影+若干部商业剧集,他们不玩股票,不找融资,一分钱一分货,实打实的本事。
这种模式有好有坏,好处是产业链条稳定,不必担心冒大风险;坏处是资源较少,每年的产品固定,锁死了发展前景。
像华宜那边,嚷嚷上市已经好久了,不就是为了募集资金,全面撒网么?
而两口子对股票这东西比较怵,始终摇摆不定,内部意见也分成两派。一派以王姐为首,她挺看不上金融那些玩意儿;一派以杨凡为首,他忽悠的理由就很逗比:
你们想啊,只要公司上了市,那娱乐圈就跟股市挂钩了。就凭咱们老板这身能耐,今儿拿一金球,股价刷刷涨,明儿拿一奥斯卡,股价又刷刷涨,那妥妥就上天了!
艾玛,听得两口子热血沸腾。可过后该干嘛干嘛,还是得冷静冷静。
话说到了九月份,《斗牛》顺利开机,黄勃把憋了半辈子的表演欲都爆了出来。开机第三天。管琥就给褚青打电话,简直语无伦次,最后来了一句:丫要不拿个影帝,我就一辈子光头!
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