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无非资金、资源、政绩。
首先,钱从哪里来,要么靠政府拨款,要么靠企业赞助。政府有钱么?绝对有!
自1996年起,每部片子都要扣掉5%的票房,贡献给所谓的电影专向发展基金,贡献好多年了,连个屁都没看着。
而企业赞助要的是广告效应,可除了首届活动,之后基本没有关注。人家也不是冤大头,自然不肯再掏腰包。
其次,公司想赚钱,导演想赚钱,演员想赚钱,院线更想赚钱,这是真理循环,打不破。资源就这么多,36条院线满满的,你《三峡好人》多放一场,我《黄金甲》就少放一场,所以大片一部一部的往上堆,谁管你什么金狮奖,反正没人看。
再有,市场繁荣了,票房增高了,部门才能捞到政绩。当然他们不能显得太庸俗,通常双管齐下,一边支持大制作霸占市场,一边搞些见光死的扶持活动,以显示百花齐放的决心。
毕竟票房年年有,拿奖得靠蒙,前者见效快。
诸如此类,人尽皆知。但褚青不同,他真的在做事,而且做了三年。从第一年的无人问津,到第二年的略有起色,再到今年的广泛重视,谁好谁坏,大家心中有数。
到了28号,登记注册的导演,编剧,艺校生和业余爱好者突破了一千人,并且有别于去年,艺术和商业剧本各占一半。
青洪德博,东春文化,力尊添诚,浅蓝深蓝,吉安永佳,以及华宜的代表皆有收获。华宜眼光相对高些,初步通过了《双食记》的甄选。另外五家却受《疯狂的石头》的刺激,一个劲儿往低成本喜剧片上牟。
一部烂到不能再烂的《十全九美》,居然惹得三家争抢。
比较意外的是,香港也有新导演来寻求投资,以便升级成合拍片扩大票房市场。褚青对香港电影人没啥大偏见,既然来了就欢迎呗。
转眼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