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放过。
身在长安的文臣武将和士兵们得知董卓被诛,纷纷高呼万岁。长安老百姓更是高兴的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歼贼被诛。王允让人将董卓的尸体丢到东市,看守董卓尸体的官吏点燃一根灯捻,然后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于是做成一支粗壮的“人烛”。因为董卓身形肥胖,体内脂肪堆的很厚,结果“光明达曙,如是积曰”。
然而,长安百姓却是高兴的有些早了。董卓的死,只是动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王允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士民百姓的称赞,于是他开始得意忘形起来,没有足够重视董卓留在关中地区的近二十万大军。他对别人说:“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歼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骄傲使人落后,有的时候,甚至还会要命。
大学士蔡邕是被董卓逼迫着回长安做官的,不过董卓尊敬他的才学,对他倒是一直非常关心照顾,从没有让他做什么坏事。当蔡邕看到不可一世的董卓最后竟然被自己义子杀死时,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
然而,就是这一声叹息,却为蔡邕招来了杀身之祸。
蔡邕叹气的时候,王允就在他旁边站着呢。王允勃然大怒,指着蔡邕的鼻子大骂:“董卓是国之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
王允骂完之后,不容蔡邕分辩,便让士兵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继续写成汉史,便向王允低头,陈辞谢罪,表示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士大夫们同情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却被王允严词拒绝。估计王允当时正想杀鸡儆猴,震慑董